青春在维护边境安宁上闪光--记勐腊县勐捧司法所所长罗志刚

  •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罗志刚,男,46岁,勐腊县司法局勐捧司法所所长。1990年从部队退役安排到勐润乡政府任司法助理员。从事司法工作24年来,他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700余起,制止群众性械斗300余起,帮教刑释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213人次,解除矫正人员101人,协助党委、政府息访案件60余件,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办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647起。经他参与调解的民事纠纷成功率在99%201512月罗志刚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勐捧司法所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规范化司法所、勐腊县司法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低头干事老黄牛

在勐捧这个边陲小镇,群众们总是把罗志刚叫做老黄牛,有同事问他,你怎么总是搞司法这一行?司法所工作无职权,且罗嗦、烦杂、压力大、风险大、易得罪人。他却说,为老百姓解事,是做好事。正是这错综复杂的农村工作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所以,我一辈子做这工作也无怨无悔。201325日,快到过春节了,老父亲突然发病送进县医院,但由于一个村寨的群众与另一个村寨的群众发生土地纠纷,情况十分危急,他硬是从送父亲的救护车上下来,连续三天在村里做维稳工作;政府的中心工作他总是排头兵,他说:“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政府中心工作,无论是老百姓、村组干部反映的,同事邀请的,还是领导安排的工作,我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我还会争取做好。”他就是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真情调解保平安

罗志刚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擅于处理各种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为确保一方平安作出了贡献。2006年勐捧农场三分场与勐捧镇景坎村委会贺罗一、二村商谈合作开发贺罗一、二村共2000余亩体荒山,约定按三七分成,即贺罗村分三成,勐捧农场三分场分七成,并负责管理所种植经济林木到定植第六年,同时给贺罗村架一座钢混桥,分林地当年桥必须架设好,但未把架桥条款写入合同中。

因对架桥一事存在争议,201363日,贺罗村109名村民聚集在勐捧农场三分场进场道路上,挖断道路,阻断交通。司法所接警后,第一时间上报政府,同时立刻组织进驻村里深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另一方面与农场积极协商沟通,农场同意申报架桥相关事宜,并由司法所对架桥和分林地进行督促,双方矛盾基本化解。随后在分林地过程中,贺罗村民发现三分场未经村民同意,将所开发的林地中有800多亩被当成国有林办理了林权使用证,引发新纠纷,司法所立刻上报县政府、镇政府并协调相关部门对此地权属进行核实、并对事件进行裁决。又组织专门人员与农场进行多次协商,还入村对村民做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最终纠纷双方取得共识,三分场同意架桥,村民也服从裁决,至此纠纷得到圆满解决,确保了辖区的稳定。类似的纠纷这几年罗志刚就调处了十几起。

20155月,进入森林防火期。勐润村委会某村民小组橡胶林地意外被火烧,200多亩林地不同程度受损,涉及100多户人家,如不及时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接到消息,他立刻赶往现场,首先召集村民,平复村民情绪,同时与涉案当事人联系协调赔偿事宜。由于当事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受害村民要求,眼看矛盾将要激化,他细心耐心一家一户的去做思想工作,采取了协议分期赔偿等方式将这起涉及面极广的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他认真指导各村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三级矛盾排查化解网络。工作受到地方党委、政府、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

——无私奉献“老黄牛”

罗志刚平易近人,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他喜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意,每次下乡他总是这么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你们不要把我当作干部,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几句亲民生、接地气的话就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司法干部与百姓血浓于水的关系。他对老百姓的事特别关心,总是装在心里,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积极主动地解决百姓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和解决。2012年,有两个村寨的群众因为引水浇灌引发纠纷,两村群众在水渠处对峙,情况十分危急,他在自己生病住院的情况下,连夜赶到村寨耐心做思想工作,终于化解了矛盾。近几年来,勐捧镇有社区矫正人员112名,他把每个社区矫正人员的本人情况、家庭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根据不同情况以不同方式给予帮扶。如车某因年轻交了不良朋友参与打架,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刑2年,缓期3年,服刑期间车某认为在家无收入,想到昆明去打工,罗志刚发现车某有维修摩托的技术,就建议他干这行,听了罗志刚的话,车某鼓起勇气开了一家路边摩托修理店,解决了车某的后顾之忧。这几年,有2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困难,是罗志刚向政府反映,从经济上给予了帮助,有3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和2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过罗志刚多渠道多方式的帮助。

24年来,罗志刚的足迹踏遍了勐捧边境小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把国家的法律、党的政策和对人民的一片真情送到群众的心中,扎根基层,任劳任怨,用自己厚实的臂膀托起了一道道天堑通途,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奉献的是自己的汗水,收获的是党委、政府的赞扬和群众的信任。为保障辖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